chenglong

读阮一峰的《未来世界的幸存者》

看到未来的人是因为能深刻的体验现在

Directory

未来世界幸存者

世界会走向哪里

AlphaGo完成了人类复杂的思维游戏,世界上还有多少工作可以由机器去承担,有多少岗位会因为机器而失业。
人类是否该完全投入到“创造”“创作”“思想”性的工作中。
技术在动摇人类社会结构。
整个社会一分为二:有技术的人和没有技术的人。他们的贫富差距愈发拉大。
技术优势将会成倍放大,带来大量收入。
技术替代了劳动力。
社会流动性在减弱。阶层与阶层的隔阂会难以逾越。
由于通过奋斗爬到社会上层的可能性越来越小,所以教育的价值也正在变小。如果不能学会机器无法替代的技能,那么读不读大学,对你将来的收入不会有太大影响。很可能不读大学,你的处境还会好一些。

那些无用的人

《人类简史》的作者以色列学者尤瓦尔·赫拉利对人类的前途相当悲观,认为人类可能即将灭绝。
人类社会存在了七万年,真正的大发展只是最近两三百年。但是,再过一千年,人类是否还会存在,已经很可疑了。
尤瓦尔·赫拉利认为,人类可能灭绝的根本原因,在于技术的高速发展。
尤瓦尔·赫拉利将这种情景,列为21世纪最悲惨的威胁之一。

为什么世界上没有安全的工作

Flash的没落是黑天鹅的降临,一项技术的消亡是无法预见的。
“终身学习”这个词完全没错,但是想通过“终身学习”保持职业竞争力,我觉得不太可能。
程序员,乃至其他很多技术岗位,其实是青春饭。只有底层的技术,还有一些稳定性,越接近应用层,技术的升级换代就越快。你学会一门技术,然后吃上三十年,这种事情越来越少见了。更常见的是,几年以后,你会的东西就淘汰了,你被迫重新学习新东西,或者重新就业。 为什么中国很少见 35 岁以上的程序员?因为他们上学时学习的东西都淘汰了,必须和年轻人一起学习新技术。你很难比年轻人更有竞争力,其中最关键的是,雇佣刚走出校门的学生,比雇佣你便宜得多。
其他行业的升级换代,不如技术行业那么夸张和激进。职业的安全感可以保持得更久一些,但远不是高枕无忧。技术正在取代人力劳动,比如财务会计这样的行业,随着电子支付的兴起,将来肯定不会需要这么多财务人员。“互联网+”从某个方面说,就是使用互联网技术取代一部分人力,更便宜地服务更多的顾客。
公务员可能比较安全,因为这个职业改变得很缓慢,而且没有技术升级的压力。医生和律师,也比较安全,因为对于这些行业,经验很重要,但技术正在把它们的成本降下来。厨师和物流,也是比较安全的行业,因为烧菜机器人和送货机器人,实现成本很高,人肉实现比较便宜,暂时不会被取代。但是低端的厨师和物流是纯粹的体力劳动,非常辛苦,没有进入门槛,供给非常大,拿不到高工资。
最终来说,人类社会的就业形态正在发生深刻的改变,“终生职业”越来越少了。每个人都应该尽早打算,如果明天你的职业消失了,你该怎么办?

白领岗位的消亡

白领,一般是指那些有技能的人士,比如管理人员、财务人员、金融业者、律师等等,劳动主要以智力投入为主。通常需要坐在办公室里,衣着整洁,穿白衬衫,所以叫做白领。
以前,白领是令人羡慕的工作,家长期待自己的孩子成为白领。可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机器的判断能力和处理能力,使得很多办公室职位变得不必要了。
技术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形态,已经产生了深刻的改变。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低技能劳动者的报酬一直无法提高。现在,轮到白领阶层了。他们已经或者即将发现,自己处于挣扎之中,没有职业前景,工作报酬同蓝领工人一样陷入泥潭,无法提高。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技术造成的贫富差距将日益严重。这种趋势已经在世界许多国家出现,政府完全束手无策。
那么,有没有计算机不能取代的工作,所需要的技能是计算机无法学会的?答案是有的。
吴晓波把难以被机器替代的能力,称为“柔软的能力”。他总结出四种。
(1)个性化服务能力。软件都是统一的算法,个性化服务很难做到。
(2)人格魅力的能力。机器提供的服务,不会有人格魅力,也不会感动人心。
(3)创意的能力。计算机最难以与人类竞争的,就是创造力。
(4)决策领导的能力(即企业家的能力)。机器没有办法团结领导一群人,齐心协力完成一个使命。
作为个人来说,人生规划的时候,应该尽量发展这些能力,才能避免与机器“抢工作”。

为什么你不应该读大学

互联网教育是未来的方向。
美国三个主要的在线教育网站—-Udacity ,Coursera,可汗学院。
当代的大学起源于欧洲修道院的模式。学生要经过多年的苦修,经过考核,才能毕业。如果想成为高级僧侣,就必须再多熬几年。另外,还有导师作为监督人,防止你学到歪门邪说。
这种模式的两大弊端,演变到今天,已经越来越严重了:一个是传授的知识老化,另一个是极其浪费学生的时间。
什么知识才是有用的知识?
农业社会,上一代人的知识可以一成不变地用在下一代。而在信息社会,前几年的知识,再过几年就不能用了。
举例来说,眼下就业前景最好的行业,我觉得有两个:区块链和VR。它们在五年前都是不存在的,那时就业最好的是苹果iOS系统的应用开发,可是再往前推五年,它也是不存在的。伴随着它们的是,很多旧工作岗位的消失,比如塞班、黑莓、Windows Phone的开发。
这种情况下,大学应该教什么,我们根本不知道。学生毕业后的行业,现在根本还没有出现。因此,大学只能重点教基础类课程,但这样就会学到大量没用的东西。学生感叹,考试一结束,许多课程这辈子再没有用到的机会了。
退一步说,就算你在大学里能学到真正的知识,也不应该在那里待四年。如果只学最需要学习的东西,一年就够了。
四年时间足以让一个人在任何领域成为资深业者,甚至专家。可是我们的大学生呢,经过本科四年,不要说领域专家,甚至能力强的学生都寥寥无几。我们的大学制度用了四年时间,培养出了大量一无所长的、迷茫困惑的、市场滞销的年轻人。
18岁是人生最有热情和精力投入一项事业的时候,但是,大学将你一连四年关在教室和图书馆里,把考试和绩点伪装成你奋斗的目标,人为将你与真实世界隔离,引导你去关注那些对未来人生毫不重要的事情。经过这样四年的歧途,等你真正走上社会、要跟全世界竞争的时候,你的竞争力不是变强了,而是变弱了。换句话说,四年制大学很可能是削弱你,而不是让你变得更强。
互联网将教育的自主权,交到了每个人自己手里。上什么课程、什么时间上,都完全由你决定。你可以一边工作,一边利用夜晚和周末,学习网络课程。这样的话,不仅早早就会有收入,而且只学那些对自己最有用、最感兴趣的内容,学习的效率很高。如果发现对学术有兴趣,将来再回大学,攻读更高的学位,也是完全可以的。

为什么上班和下班已经过时

远程办公就是指不用到公司上班,只通过互联网与公司保持联系。如果你周日晚上还检查公司邮件,那么你已经在远程办公了!
它的好处很多,上班族可以节省交通费和上下班时间,公司可以节省租用办公空间和后勤支持的费用,城市可以降低交通堵塞和碳排放。更重要的是,远程办公可以提高生产力,聚集更多高质量的员工,并且提高员工的满意度。携程公司与斯坦福大学教授尼古拉斯•布鲁姆(Nicholas Bloom)进行过为期9个月在家工作试验,结果表明在家工作绩效大幅上升,离职率大幅下降,同时每位在家办公的员工每年可为公司节省成本2000美元。
互联网时代不同,知识型工作已经成为主导,沟通变得非常便捷。在这种情况下,将所有人集中在一起工作就不是最佳模式了。有了互联网,工作就是流动的,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完成。仅仅为了去办公室工作而去办公室,就没有什么意义了。更好的安排应该是兼顾工作上的任务、个人的安排、家庭的需要,能够根据个人实际情况,最优配置时间和工作方式。

人生的B计划

为什么在大公司工作,总是很无聊

一个优秀能干的员工能给公司带来很大的利益。但是,凡事都有双面性。
现在这个社会,人才流动很快。能力强的、聪明的人,虽说给公司带来不少利益,但是做几年就远走高飞的情况非常多。他们的离开就会给公司造成了很大的缺口,很多地方都要好久才能补上,公司的元气大伤。
所以,大公司把各个部门划分得很细很细,每个人负责的东西很单一。这样一来,每个员工“术业有专攻”,效率上去了,经验积累了,而且公司的运作就会流程化。
规模越大的公司,往往分工越细,对人才的要求就越低,反倒是小公司需要多面手。
因此,如果你在大公司工作,就一定要有个明确的职业发展方向,不要以为进大公司就前途一片光明。有一句老话说,在大公司里学做人,小公司里学做事。如果在大公司里面,想要技术上有造诣,工作经验的积累只是一方面,真正的突破要靠自己业余深造!不然,路就会越走越窄。

你的命运不是一头骡子

有一次,我看见一头骡子缓缓走着,突然停下来,低着头毫无表情地一动不动,不知道是累了还是不想走了。监工见状,立即拿棍子戳它,它茫然地抬起头,又顺从地继续向前走了。
看到这一幕,我非常感慨。骡子并不知道,为何要把如此重的铁管背到山顶,就是因为主人要求它这么做,就任劳任怨地干了。哪怕有那么一瞬间,它的内心有过一丝抗拒或疑问,主人一施压,它就不再追问了,回到正常的状态,默默地听任摆布。
我从这头骡子身上,想到很多人不也是这样,背负重压,被推着前行,却不知为何。他们埋头勤奋工作,努力完成上级交付的每一个任务,别人让你干什么就干什么,却没有思考过这一切到底为了什么。
说起来,中国人与骡子真的有很多相似性。一方面,许多人背上的生活压力,不会比那头骡子小多少,尤其是底层民众。另一方面,中国人的勤劳和忍耐能力,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最重要的一点是,骡子只能接受现实,接受命运的安排,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不过,骡子是确实没有办法,它不会思考,没有能力抗拒命运的安排。人可以思考,也有行动能力。我感叹的是,那么多人心甘情愿地放弃,这种只有人类才具有的天赋,“自愿”像骡子那样活着,还说“这就是命,能有什么办法呢”,或者”我也不知道啊,除了这个,我还能干什么“。
让我举一个实际的例子。我比较熟悉”软件工程师”这个职业,也就是职业程序员。在我看来,这种职业跟骡子有很多相似性,尤其在大公司里。因为大公司有严格的分工,设计师出视觉稿,业务部门提出需求和业务逻辑,产品经理负责项目实施,工程师的职责就是严格按照设计稿,将产品一模一样地实现出来。本质上,这跟骡子背铁管上山,并没有区别。
骡子只是施工队的工具,跟锄头或者扁担没有本质区别。但你不是他人的工具,你活着不是为了被动地被他人使用,而是应该要有自己的价值。我觉得,人应该过一种有乐趣、有追求、自己做主的生活,而不能像骡子那样被推着走。

母鸡与前端工程师

快速的技术更新和极大的工作强度,使得年轻人具有天然的优势。等到职业生涯后期,你的开发速度开始慢下来,就是你被更年轻的人取代的时候。一只母鸡一生中,大约总共可以生2000枚鸡蛋,你的一生中可以制作的网页(或者 App),大概也是一个常数。
你应该选择,那些让你产生最大兴趣和热情的职业。因为未来所有行业,低端的、低技能的岗位都会被机器取代,只有技能最强、最有创造性的人不会被淘汰。兴趣,也只有兴趣,才会让你产生不倦的热情,钻研下去,变得更优秀。

为什么退休金是靠不住的

未来,很可能过了65岁,你还不得不朝九晚五地上班,为别人打工。当你终于等到了可以从政府领取养老金的那一刻,你会发现,那笔钱很可能已经因为通货膨胀而变得毫无价值了。这种前景只要想一想,就会觉得不寒而栗。
大多数人之所以工作,不是因为热爱工作,而是因为这样可以挣到钱,可以有保障,得到安稳的退休生活。但是这一切看上去很难实现了,如今你必须忍受着疲惫,工作更多年,到头来发现,你的养老并没有保障。
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研究了1926年至1976年的证券投资回报率,发现存在一条经验规则:如果一年的支出小于投资组合的4%,那么你就可以退休了。这被称为“百分之四”规则(Four Percent Rule)。举例来说,如果你现在的证券投资有100万,而每年的总支出为4万,那么你就可以退休了。根据研究,你有94%的概率,每年提取4万元,连续提取超过30年。
刚开始,美国人自己也不相信这个规则是可靠的,有人在1994年做了一次实证检验,故意选择1938年到1972年这段大熊市,每年取出原始投资金额的4%。结果令人震惊,一直要到33年以后才会把钱取光。这还是熊市,如果碰到大牛市,连续取款的年数还可以延长。

你的B计划在哪里

真正的B计划是用来救命的,是一旦现在的生活崩溃,你用来逃生的计划。B计划有点像酒店的消防通道。酒店每个房间都有《消防通道示意图》,就贴在醒目之处,唯恐你看不见。你平时坐电梯,不会去用它,只有在紧急时才走这条路。
B计划就是你的消防通道,万一人生发生火灾,你知道该往哪里走,避免乱跑乱撞,被大火困住。
制定B计划的时候,你可以问问自己,如果人生重新开始,你会选择怎样的工作? 把这个当作B计划的起点。很多人也许会从实际出发,想着如果失去现在的工作,就先在家里休息几天,然后设法在另一家公司里面找到一份类似的工作,再在新的岗位上重整旗鼓。这不算B计划,而只是A计划的延伸。你最好把B计划当成逃离A计划的一个机会,借此追求一种梦想中期望的工作。只有这样,你才有最大的动力,忍受B计划的艰苦。
一旦有了B计划,我建议,最好立刻动手做一些准备。不一定为了真的实施,但至少让它从一个很模糊的设想,变得稍微具体一点。千万不要只是想想而已,人生缺少的就是行动,只有迈出第一步,才有后面的旅程。
正常情况下,B计划可能不会立即带来经济上的成功,但是你可以从中获得自由、自我认同和成就感,以及从此不用忍受大公司晋升阶梯上面挤破头的压力和窒息。即使初期没有成功,你也可以借此获得转型的其他机会。最理想的情况是,你通过B计划,实现了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美国的”家政女王”玛莎·斯图尔特,正是因为在食品店当经理被解雇了,才不得不自己开店的。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的原义

Dan 计划:重新定义人生的10000个小时

天才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训练出来的。
真正决定一个人成就的,不是天分,也不是运气,而是严格的自律和高强度的付出。
成功的秘密,根本不是秘密,那就是不停地做。如果你真的努力了,你会发现自己比想象的要优秀得多。

方法论

什么是重要的事情

美国著名出版家 Tim O’Reilly (O’Reilly 出版社的创始人和老板),谈如何选择人生道路。
他举出了三大标准。如果你做的事情,符合这三条,那就属于重要的事情,值得做下去。否则,你最好思考一下,是否应该就此罢手。

不要只盯着钱

青年人容易犯的一个大错误,就是太关注钱,将金钱作为衡量成功的唯一标准。
不要去想你怎样才能赚到钱,而要去想你对他人、对社会的价值在哪里。你要相信,如果你对社会是有价值的,你就一定能够赚到钱,虽然未必很多。
不要让自己变得太现实。你应该有一些更远大的追求。
当你干一件事的时候,如果你更关心什么时候你才能获得回报,而不是什么时候你能做出更大的成果,这通常是一个危险的信号,表明你的人生可能走错了路,你正在浪费自己的生命。

创造更多的价值

如果你干的事情,不能为世界创造更多的价值,不能抵消成本,那就别去干它。
任何真正成功的人生,都是为他人创造价值的人生;任何真正成功的企业,都是为客户创造价值的企业。如果一个朋友不能为我们带来任何正面的反馈,交往就无法维持;如果一个企业的产品,不值客户支付的价钱,客户就会流失,企业就会关门。我们的人生通过不断与他人进行双赢的价值交换,达到壮大自己和发展自己的目的;整个社会通过这样的交换,实现了繁荣和进步。

符合长期利益和整体利益

人类的生命只有几十年,这注定了人类是一种短视的动物。我们无法跳脱局部的和短期的视角,来判断自己的利益,尤其不愿意用短期的牺牲,来换取长期的利益。这就是为什么一些对社会发展最重要的事,都是由非营利性组织来推动的原因。
但是,这样是不对的,是用现在换取将来。规划人生的时候,必须有长期观点,考虑5年后、10年后、甚至20年后的发展。因为人生太短暂,一旦走错路,将来再想回头,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当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发生冲突时,你必须非常小心,必须多考虑将来的需要。
另一方面,当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你还必须考虑到其他人的利益,甚至是子孙的利益。所有人的命运是休戚相关的,你个人的成功是建立在你对集体的价值之上的,所以对你来说重要的事,往往对其他人也是重要的。除了你自己的立场,你还必须站在其他人的立场,判断某件事是否重要。

时间管理的七句话

不要同时做多件事,结果可能都没做好,还拖长了工作时间。
一个人能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是有限的。一般来说,高效工作只能持续四个小时,其余时间就都是低效工作了。
你的时间有限,不可能做所有事。最重要的事,应该首先做。
一个有用的技巧是,将所有任务按照”重要性”和”紧急性”两个维度,分成四个象限。第一象限优先级最高,第四象限最低。
早晨精力最充沛,消耗在邮件和微信就太可惜了,应该用来做更重要的事。而且,邮件代表对别人优先级高,不等于对你优先级高。你的时间到底属于谁?你自己,还是某个给你写信的人?
越大的公司,越无法避免开会。但至少不要参加与你无关的会。站着开会,也许是一个缩短会议时间的好办法。
早晨4点起床开始工作,你会发现每天的时间多出了好多。有个日本人写了一本书《四点起床》,就是讲这个观点。
世上并没有拖延症,只是不想做而已。如果可能,应该尽早放弃你没有意愿去做的那些事。而那些没有时间也会去做的事,才是你应该全力以赴的人生方向。

七个最重要的职业建议

Nicholas C. Zakas 是全世界最著名的 JavaScript 程序员之一。
两年前,他写了一篇长文,回顾自己的职业生涯,提到七个对他来说最重要的建议。我读完很受启发,决定做一点摘录:

不要别人点什么就做什么

我的第一份工作,只干了8个月,那家公司就倒闭了。我问经理,接下来我该怎么办,他说:
我从此明白,单单实现一个产品是不够的,你还必须参与决定怎么实现。好的工程师并不仅仅服从命令,而且还给出反馈,帮助产品的拥有者改进它

推销自己

我进入雅虎公司以后,经理有一天跟我谈话,他觉得我还做得不够。
我这才意识到,即使做出了很好的工作,别人都不知道,也没用。做一个角落里静静编码的工程师,并不可取。你的主管会支持你,但是他没法替你宣传。公司的其他人需要明白你的价值,最好的办法就是告诉别人你做了什么。一封简单的Email:”嗨,我完成了XXX,欢迎将你的想法告诉我”,就很管用。

学会带领团队

工作几年后,已经没人怀疑我的技术能力了,大家知道我能写出高质量的可靠代码。有一次,我问主管,怎么才能得到提升,他说:
于是,我看到了,自己缺乏的是领导能力,如何带领一个团队,有效地与其他人协同工作,取到更大的成果。

生活才是最重要的

有一段时间,我在雅虎公司很有挫折感,对公司的一些做法不认同,经常会对别人发火。我问一个同事,他怎么能对这种事情保持平静,他回答:
从此,我就把工作和生活分开了,只把它当作”工作问题”看待。这样一来,我对工作就总能心平气和,与人交流也更顺利了。

自己找到道路

我被提升为主管以后,不知道该怎么做。我请教了上级,他回答:
很多工程师都没有完成这个转变,如果能够做到,可能就说明你成熟了,学会了取舍。你不可能把时间花在所有事情上面,必须找到一个重点。

把自己当成主人

我每天要开很多会,有些会议我根本无话可说。我对一个朋友说,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参加这个会,也没有什么可以贡献,他说:
从那时起,我从没有一声不发地参加会议。我确保只参加那些需要我参加的会议。

找到水平更高的人

最后,让我从自己的经历出发,给我的读者一个建议。

乔布斯的告别

乔布斯语录

侯捷的职业建议

炫耀实力不能算英雄行为,只有锄强扶弱才是真英雄。
网上搜索的时候,发现一篇侯捷对进入 IT 行业年轻人的建议,内容很好,对其他行业也适用。
只有兴趣才能使你乐在其中,乐在其中你才会产生热情,充满热情才能使你做到卓越。
认知影响态度,态度决定一切。
他认为一个人在选择发展道路时尤其重要的是要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知。每个人的兴趣可能会变,有些人看到某个行业有发展,有前途,因此对这个行业、这条路产生很大兴趣,这是非常可能的。但是每个人的本质基本不变,你是否甘于寂寞,是否能够与寂寞为伍?你的抗压性怎样?你的毅力强不强?你的心理素质如何?这些特质都是不易改变的,而且只有你自己才能给出这些问题的准确答案。只有对自己有了正确的认知后才能决定往哪个方向发展。
他认为做 IT 产业非常寂寞,也非常辛苦,大家可能在周末的晚上都要加班,这就要求从事该产业的人必须甘于寂寞,具备一定的忍耐力。侯捷先生在年轻的时候非常努力,曾被称为部门的“门神”,通常都是最早来,最晚走。他认为如果一个人喜欢交际应酬,喜欢公关,就应该尽早离开这个行业,因为选择道路一定要忠实于你的本质、你的兴趣。
有能力读完大学的人,聪明才智基本上处于同一水平,没有人可以凭借聪明就可以取得成功。尤其是在进入社会后聪明才智已经退为次要位置,人们更重视 EQ 方面的东西,包括你的人际关系能力、沟通表达能力,抗压性、处理危机的能力等等。
我们在学习技术时应该注意掌握技术的本质性、不变性和可复用性。本质的东西不易变,不易变就可复用,这三者是一体的。
在接触先进的技术时,如果我们能将它的底层结构 、本质性的东西搞清楚,会给我们带来莫大的帮助。本质性、结构性的东西属于基础建设方面的问题,它对我们做项目可能不会带来直接的帮助,但在无形中会带来很大的影响,无形的通常是最宝贵的!世界上没有万变不变的手法,只有万变不变的宗旨。
在技术追求方面也一样,我们有时候会太热心于学习业界的新技术,每一样都想沾一点。其实不必太急,基本功的东西更重要,研究得扎实一些,招术就比较容易创作了。
坚持、毅力对一个人的成功是最重要的。有一句话说:在大树底下站久了,树阴就是你的。
侯捷先生自认才能平庸,但很能坚持。他的这个个性在朋友之间是被称道的。虽然有时坚持并不代表一定成功,但只有坚持才能有成功的机会。年轻时尽量刻苦一些,使肉体承受最大的痛苦,年龄稍大一些的时候才能享受成果。有一句话“退一步海阔天空”,但侯捷先生更希望大家“撑一下海阔天空”,一试再试做不成,再试一下。

为什么起床后不能收邮件?

Contents

大坑和小铲子

如果你在经营一项事业,你就有两种策略。
策略一:单一化策略。认准一个方向,不断地挖坑,通过长期重复性的付出,创造价值,赢得他人的信任,把产品销售出去。
策略二:多元化策略。你四处出击,到处挖坑,将有限的资源分散使用。这时,你最好期望你的眼光很准,能找对地方,一旦将产品投入市场,就立刻能打开销路。因为你的铲子很小,如果金子埋得很深,你就不会有第二次机会。
有些人出生的时候,是带着大铲子来到这个世界的。因为铲子大,他挖一下,等于别人挖十下,那么也许他可以多挖几个地方。
更多的人只有一把小铲子,其他的都要靠自己。这种时候,你最好不要采用第二种策略,因为埋得浅的金子都被大铲子挖走了,不会留给你的。事实上,你唯一的机会就是在一个方向不停地挖。当然这样做会比较辛苦,而且挖一辈子也不一定能找到金子,但是不管怎样,你至少留下了一个大坑。

被拒绝,也是一种肯定

失败完全可以理解成积极进取的结果,只有生命力充沛的人,才可能会有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一味地恐惧失败,只会让自己畏首畏尾,丧失进取心。
”遭受挫折,并不是坏事。因为,人生的最终结果是一个极大值函数(由所有尝试中最成功的一次决定),而不是一个平均值函数。
即使现在,我每天在生活中,还是会遭到拒绝。朋友想安慰我,但是我却要告诉他:之所以会这样,只是因为我在不停尝试。
如果你不是每天被人拒绝,那就说明你的人生目标不够远大。(If you aren’t getting rejected on a daily basis, your goals aren’t ambitious enough.)”

创业者

据说,从扎克伯格创业初期,这些标语就贴在Facebook的办公室,作为行动准则,激励员工。虽然这些标语很简单,但是我发现,它们真的具有警醒的效果,能指导你做出正确的事。
1、
2、
3、
4、

产品5问

创业家孙陶然说,开发一个产品的时候,应该问自己五个问题。
1、给谁用?
2、他们用这个产品来解决什么问题?
3、这个问题对他们而言有多重要?
4、我们的方法是否足够简单方便?
5、他们要付出的代价与所得是否匹配?
# 新方向

个性也是一种竞争力

个性造就产品的独特性,在我们这个社会尤其如此。原因是中国社会强调集体和服从,不鼓励每个人发展自己的个性。所以,真正具有自己个性的人或产品,都不多。这种环境中,个性的超额回报就更高。这就好比,其他人都不会唱歌,只有你一个人会唱歌,即使歌声再差,听众也会趋之若鹜。
个性变成竞争力,还有一个原因是技术造成的。技术发展的一大结果就是差异消失。凡是技术主导的领域,生产出来的往往都是标准化产品。当你和其他人用的都是一样的产品时,你就开始怀念差异和个性了。举例来说,很多女孩子喜欢购买各种各样的手机套,如果没有这个套子,每个人的手机看上去就都一样了。总之,技术在消灭差异、拉近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在加大消费者对个性的重视。
papi酱获得投资,本质上就是个性商品化、个性企业化。这样的事情,今后将会越来越多。更深层次来说,技术是冰冷和没有人性的,技术越是主导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就越需要人性作为平衡和纠正。技术正在很多方面胜过人类,而人性作为一种竞争优势,因而变得更明显了。

要聊天,先付费

人需要社交,我们需要有机会接触其他人。面对面地交谈是一种社交方式,互联网聊天又何尝不是呢。如果软件可以提供或营造一个高质量的社交渠道,当然可以收费。真实世界中,高档会所的会员费高达十万甚至几十万,还不是照样有不少人加入,他们是为了享受会所的服务吗,恐怕更多的还是看中会所提供的社交圈。

Copyright © 2024 chenglong

logo